时维九月低息配资股票,序属三秋。当丰收的金色铺满天山南北,这片广袤的大地,正迎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荣光时刻。七十年光阴,犹如一棵胡杨的年轮,将奋斗与希望镌刻。远在四千公里外的南海之滨,有一群年轻人的心,正随着八月的那场新疆之行而再次澎湃。那抹大漠深处的绿色,经过时间的沉淀,已化为一份最真诚的祝福,凝结成一份跨越山海的青春献礼。
将时光的指针拨回一个月前,盛夏的热浪尚未完全褪去,一辆大巴承载着青春的求索,奔赴一场人与自然的绿色传奇。来自广东的中学生杨赫威,努力将眼前的景象与地理课本上的插图对应起来。课本里的塔克拉玛干,是驼铃古道,是“死亡之海”,是“进得去出不来”的“沙魔”。然而,车窗外掠过的景色里,不仅有被风沙磨砺得粗糙的屋墙,在黄沙与蓝天之间,一道深绿色长带,为沙漠勾勒了一条漂亮的绿色轮廓。
车厢内,平日的喧闹悄然褪去。杨赫威和他的同伴们是“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”文体交流活动的成员,他们几乎是屏住呼吸,凝视着眼前的一幕。一个问号在他们心中升腾:在这片被称作“死亡之海”的荒芜之地,,这片绿色,究竟从何而来?
他们此行的目的地,是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基地,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的缩影,是“十四五”期间南疆大地深刻变革的注脚,更是广东与新疆两地人民共同书写在沙漠上的不朽作品。而对于这群来自南海之滨的年轻人而言,接下来的行程,将是一场寻找答案的旅程。他们将亲手丈量书本与大地之间的距离,在这片广袤的绿洲上,完成一次精神的“成人礼”,并找到那个关于“绿色”的答案。
战沙:一个“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好日子”的军令状
深入生态林腹地,车轮碾过沙土,扬起一阵细微的尘埃,空气中,阳光的灼热被一层薄薄的绿意过滤,眼前是半人高的沙枣树、顽强的胡杨幼苗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,它们以一种倔强的姿态,在沙漠上铺开一张生命的网。
一个来自香港的男生,小心翼翼地触碰着一株胡杨树粗糙的枝干。那上面布满了细小的裂纹,他感慨道:“在香港,我们看到的树都很‘漂亮’,这些树感觉都快要枯死了,但却还能活几百年,好坚强啊。”这番感慨像一枚石子,在同学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,在这里,每一株植物都像一名战士,它们存在的目的是生存,为了身后的土地和家园而战,这堂在沙海之上的生态思政大课,就此开讲。
站在生态林观景平台上,极目远眺,一边是黄沙莽莽,一边是绿意葱葱。麦盖提县副县长王小虎,指着这片绵延的绿色,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揭开了这场“绿进沙退”的“战争”序幕。
“我们为什么要向‘死亡之海’宣战?”麦盖提这个名字在维吾尔语中意为“来自高地的部落”,却世世代代承受着来自“低处”的威胁。全县90%的面积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,曾经,这里是风沙策源地,每年沙尘天气超过150天。“风沙打人疼,黄土能埋人”,老乡们指着被黄沙掩埋过半的院墙,无奈地对干部们说:“再这么下去,我们的村子就要从地图上消失了。”
2012年,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步步紧逼,麦盖提县落下一笔重墨,启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。这在当时看来,无异于“天方夜谭”。在年均降雨量仅50多毫米的沙漠边缘,种活一棵树的难度,不亚于抚养一个婴儿。“麦盖提敢啃这块硬骨头,不是蛮干,是心里扎了三个‘根’。”王小虎坚定的语气,像在复述一段刻进血脉的誓言。“第一个根,是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这句话给的底气。我们认识到,生态是麦盖提最大的短板,也必须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。第二个根,扎在各族群众的手心里。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。第三个根,扎在老乡们的盼头里。就是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好日子。不能眼睁睁看着家园被吞噬。
一声令下,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正式打响,这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,更是一场生存突围战。
驯沙:“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,就是种树。”
“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,就是种树。”这句话,来自“胡杨书记”殷红海,一个皮肤黝黑、眼神坚毅的退伍军人,像一棵扎根在沙海里的胡杨。对殷红海而言,从手握钢枪保家卫国,到手持铁锹植树造林,只是换了一个“战场”,但冲锋的姿态从未改变。他刚转业到地方,就一头扎进了沙漠。一次,棚里的西瓜苗长势喜人,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,在短短十分钟内就将一切夷为平地。他冲进去徒手刨沙抢救幼苗,锋利的沙砾划破手掌,指甲盖翻了,血混着沙,钻心地疼。望着眼前黄沙漫卷的狼藉,他暗下决心:“不治好这片沙,绝不撤退!”
从2013年起,十三年如一日,他每年超过300天驻守在沙漠最前沿,带领着36名干部和超过10万名各族群众,像指挥一场战役一样,精确到每一棵树苗、每一滴水。他们用肩扛手抬,运送基质土;他们顶着风沙,打下一口又一口深井;他们摸索出滴灌节水技术,让珍贵的水资源精准哺育每一株幼苗。
“胡杨书记”的故事,是这片绿洲上无数奋斗者的缩影。在这支庞大的治沙队伍中,阿布都卡地尔·卡米力的故事也是沙漠里一抹亮眼的绿。
阿布都卡地尔今年28岁,已在沙漠里工作了8年。他黝黑的脸庞,被风沙雕刻出与年龄不符的沧桑,“我这是第三代了。”阿布都卡地尔拍了拍身上的沙土,咧嘴一笑,“我爷爷、我爸爸,都是护林员。我从小就是闻着沙土味和梭梭草的味道长大的。”2017年,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巡护的铁锹和望远镜。同龄人追逐时尚潮流,他却追着沙丘跑,像追赶不听话的羊群。“刚来的时候,脸嫩得像刚剥开的树皮,风一吹就红,太阳一晒就脱层皮。”他指着自己的脸,开玩笑说,“现在好了,‘吃沙补钙’,练出来了。”
他的妻子库完姑·吾甲吾拉,也是防沙治沙中心的一名干部。这对年轻的维吾尔族夫妻,将最美好的青春,奉献给了这片从祖辈手中守护下来的土地。他们的爱情,没有花前月下,却有着梭梭林的陪伴和胡杨树的见证。
听着这些故事,同学们沉默了。他们看着阿布都卡地尔那双粗糙但有力的大手,看着他谈起林子里的野兔和沙鸡时,眼里闪烁的光芒,忽然明白,有一种热爱,叫作“扎根”;有一种传承,叫作“接力”。这片绿色长城是由无数个像殷红海、像阿布都卡地尔一家三代这样的普通人,一寸一寸从沙漠手中夺回来的。
“我从2007年参加工作起,就一直在跟林业、生态保护打交道。”麦盖提县副县长王小虎回忆道,“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站、自然保护区的那些年,我太明白在生态脆弱地区‘守绿’有多难。但在麦盖提,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‘造绿’的力量。”他至今对到任后第一次调研生态林的场景记忆犹新。沙棘、胡杨层层叠叠铺在曾经的荒漠上,风一吹全是绿意……“那不是一两个人的坚持,是全县三百多万人次,靠肩扛手抬,硬生生把沙漠‘逼’退了。”如今,每次再去生态林,看到树苗长得更壮,听到护林员说又有野兔、沙鸡来栖息,王小虎都有一种特别的踏实感。“所有跟‘绿’相关的付出,都是在给这片土地攒家底。”
退伍军人的誓言,三代护林员的传承,三百万人次的奋战,铺展出一幅绿染黄沙的壮阔画卷。在这里,不分民族、不分你我,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治沙人。他们的汗水渗透进同一片沙土,他们的希望长成了同一片绿林。而治沙精神的力量,终将刻写为大地的年轮。
时间轴上已锚定自信坐标:到2030年,将人类的绿色疆域,在这片大漠上再向外推进至225万亩。创新“绿色银行”模式,以“造林、光伏、工程固沙”三箭齐发,聚合社会资本。目前完成3万亩的光伏矩阵将在沙漠中“点沙成金”,167公里的生态廊道将贯通大漠,500公里的纵横路网将成为产业的黄金通道。“30年后,麦盖提将是真正的‘刀郎之乡、红枣之都、旅游之城’,”王小虎的语气中充满自信,“老百姓推窗见绿,出门入林,天蓝、地绿、水净。这幅图景,我们坚信一定能实现。”
安沙: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富同兴”
“十四五”期间,麦盖提的治沙工程按下了“快进键”,也迎来了“收获期”。麦盖提县提供的一连串数字,为这场史诗般的奋斗写下了坚实的注脚:生态的逆袭。这片土地的呼吸,变得沉稳而湿润,累计建成50万亩生态林,彻底扭转了“沙进人退”的局面,实现了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跨越。年沙尘天气从150多天锐减至50天左右,年降雨量从不足60毫米提升到110毫米以上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沙漠里出现了大面积的“沙结皮”——这是微生物与沙粒结合形成的固沙层,是荒漠化逆转的“硬指标”。这意味着,这片土地,正在从内部焕发生机。
财富的生长。昔日狂暴冷酷的沙漠,开始慷慨地回馈。依托26万亩梭梭林,麦盖提人“种”出了被誉为“沙漠人参”的肉苁蓉产业,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。10万亩沙枣林经过品种改良,3万亩的中亚大果沙枣硕果累累。梭梭肉苁蓉、沙枣、酸枣,三大沙产业集群正在形成。这片曾经吞噬财富的沙漠,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民生的改善。所有的奋斗,都将回归于人的幸福。仅生态林管护一项,就解决了270人就业,带动周边150多户人家,户均年增收近4万元。县城绿地率达到41.82%,绿化覆盖率43.58%,“城在林中、水在城中、人在园中”的宜居画卷徐徐展开。141个村庄的庭院和农田,也被绿色包裹,绿洲绿化覆盖率超过30%。
这场胜利,离不开制度优势的强大保障,也离不开“山海情”的倾力相助。副县长王小虎特别提到了广东的对口支援。“深圳中环油投资5亿多元,解决了林区水电路和苗木种植难题;一批批林业专家从沿海来到大漠,带来了技术和理念。还有像中山大学的学生、‘树友’志愿者,他们都曾在这里留下汗水。这片绿,有他们的一份功劳。”杨赫威听到这里,心中涌起一股自豪。原来,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,与遥远的家乡,有着如此深刻的联结。
从天山脚下的棉田到昆仑山下的果园,从喀什古城的街巷到北疆牧场的新居,发展的足音铿锵有力,幸福的图景愈发鲜活。而南疆喀什,始终是广东对口支援的“同心结”——从援建学校里的琅琅书声,到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,从医疗专家手把手的教学,到文化队伍跨地域的展演,粤喀两地的情谊,早已在携手共进中融入血脉。
“治沙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”
行程即将结束,“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”的同学们在与“护林员哥哥”阿布都卡地尔告别时,一个轻声的提问,驱散了离别的怅然:“你会后悔留在家乡,一辈子就只治沙吗?”这个问题,或许萦绕在每一个来自繁华都市的青年心中。阿布都卡地尔愣了一下,“怎么会后悔?在城市,我可能是一颗螺丝钉。但在这里,我种下的每一棵树,都在为家乡站岗。这种感觉,踏实!”来自内地的汉族干部,扎根大漠的维吾尔族青年,他们在“踏实”这个最朴素的词汇里,为奋斗、坚守与奉献,共同定义了精神原点。同学们忽然理解了副县长王小虎那番话的深意:“是什么吸引了年轻人回到家乡?是‘根’的吸引力,是‘梦’的新赛道……他们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奋斗如何改变故土。”
麦盖提的治沙故事,就此成为一部厚重的教科书,何为家国?守护麦盖提,就是守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道防线。在这里,“国家”不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与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次呼吸都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。何为奋斗?面对看似不可能战胜的自然伟力,一代代麦盖提人凭着“愚公移山”的劲头,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生路。这正是对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最朴素、最坚定的回应。何为敬畏?从“死亡之海”到“绿色长城”的沧桑巨变,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真理伟力,镌刻进他们的认知。“治沙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”这句麦盖提治沙人的誓言,是他们带离这片土地最宝贵的精神行囊。
返程的大巴缓缓驶离那道绿色的边界线,窗外,黄沙再次成为天地间的主角。许多学生都靠在窗边,凝视着夕阳沉入沙海,每个人都在无声地消化着此行的分量。杨赫威在他的手机备忘录里,敲下了这样一段文字,“……在这里,我看到了比课本和照片震撼无数倍的景象。那些护林员脸上的道道沟壑,是我见过最美的勋章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,青春不只有城市的霓虹,更有大漠的星空;奋斗不只有个人的前程,更有家国的担当。我会努力学习,将来为我们的国家,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一颗种子,已经在这群来自粤港澳的青少年心中种下,那是关于责任的坐标,关于奋斗的尺度,以及关于家国最滚烫的底色。麦盖提那道绵延的“绿色长城”,吟唱着一代代新疆人坚韧不拔、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,此刻已化作他们心中的一座精神界碑:青春的价值,是将个人的奋斗,汇入国家发展洪流中,一个民族的征途,如同这治沙的事业,没有完成时,只有进行时。
采写:南都“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”报道组
天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